殊勝因緣
由“知”“見”趣入“識得本心”分享人 李啟鑾
2025-10-14
由“知”“見”趣入“識得本心”
分享人 李啟鑾
苑長、各位學長,午安。
首先,從一篇有趣的文章「莊子與惠子的【魚樂之辯】」說起。這文章應該不少學長也有讀過ˏ或讀過文章裡的一句經典:子非魚,安知魚之樂?文章有趣之處就在辯論關鍵字“知”的意義ˏ以下我簡略帶過。
《莊子.秋水》篇的後段莊子與惠子遊於濠梁之上。
莊子曰:「鰷魚出游從容,是魚之樂也。」
惠子曰:「子非魚,安知魚之樂?」
莊子曰:「子非我,安知我不知魚之樂?」…(略)
莊子與惠子對辯論關鍵字“知”的意義有無共識呢?顯然,莊子將“知”理解成一般透過觀察和推理而得的「知道」,惠子則是站在「體驗」的角度來闡述“知”。
講到「體驗」是否有學長也連想到玄奘大師回應外道問難“既不分能證、所證,卻以何為證?”的金句「如人飲水,冷暖自知」呢?莊子和惠子是站在不同的角度來看“道”,而雙方的“道”都是立足在平常日用間,只是有些玄學的詭辯卻把它複雜化了。
。
通常對於“名相”意涵的認知理解,我會要求自己儘量不輕易帶過,就好比前例的“知”。又再舉個例子,為了認識“五蘊”,我透過《阿含經》佛陀闡述因緣法、緣生法的相關經文,給自己建構了這樣的認知:「根、境因緣生識,根境識俱(假名觸:眼觸、…、意觸)生受、想、行。」
那用現在的語言來說大意就是:只要有健康的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等六根,即可以有與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、法(精神活動的受、想、行)發生交互影響的因緣,進而緣生眼識、耳識、鼻識、舌識、身識、意識等覺知,這包含了五種生理覺知及一種精神覺知。這是「具備健康的感官」必定會有的覺知。
此外,具足了根、境、識的因緣,即可以針對眼識、耳識、鼻識、舌識、身識、意識等六種不同面向的覺知,引發六種不同面向的感受(受)、思想(想)、行動意圖(行)等精神活動。例如:眼、色緣生眼識,眼、色、眼識之緣假名為眼觸,眼觸緣生受、想、行(針對眼識的覺知,引發感受(受)、思想(想)、行動意圖(行)等精神活動)。
為什麼要提起這段經驗?因為在這段經驗之後,我又在苑長《般若心經法要》(p.83)讀到這樣的一段文字:
「前五識是受蘊、第六意識是想蘊、第七識是行蘊、第八阿賴耶識即是識蘊。」
這讓我深深體認到不同思維模式下建構起來的“法”,雖然使用著同樣的名相語言,他們表達的意涵還是會有些許差異。名相的使用如若輕忽滑過,互相認知的義理失之交臂就可惜了。
再來,聊聊大家也常會提起的“識得本心”。前些日子有一個課題
【空手把鋤頭,步行騎水牛。人從橋上過,橋流水不流。】
或許我的個性較為拘謹,要以簡約的文字去承載“大道理”,好比講義裏的那篇文字,太跳躍式的銜接,我會覺得沈重了,真不習慣這樣的模式。
有句話:「文以載道,詩以言志。」這是在說文章、詩詞兩者扮演的角色是有區別的。
「花間一壺酒,獨酌無相親。舉杯邀明月,對影成三人。」
李白給出了一個簡單直接的情緒“醉了”,若您還要抓個啞謎打轉“哪三人?”,我要問:三日後的李白又是否對得上當下的李白呢?
很多時候,我們總喜歡把詩詞當文看,失了味道的同時,也可能混淆了這是“誰”的“見”。所以就如往常讀詩詞一般,〈馬致遠天淨沙·秋思〉
「枯藤老樹昏鴉,小橋流水人家,古道西風瘦馬。夕陽西下,斷腸人在天涯。」
一串生活周邊景象的堆疊,成就了這首詞,作者鋪陳了什麼樣的情緒呢?一樣的,一串生活周邊景象的堆疊,禪師又給了我們什麼感受?文學家的文筆張力比較足感受直接,禪師用的文字較樸素,那就自己添加些口語助詞來唸:
ㄚˋ空手ㄝˊㄣ˙攑鋤頭ㄝˊㄨ˙用行ㄝˊㄚ˙ㄍㄨˉ騎水牛ㄝˊ
我/人橋頂行過夭壽喔奈ㄚ˙捏!?﹍﹍﹍﹍橋流水不流
這樣唸,老學長們尤其是鄉下長大的,是不是有個記憶回來了?我自己小時候在新竹竹東成長,這偈語描述的就是我日常生活周邊活脫脫的景象,也所以我剛剛把“人”改唸成“我”...。
.JPG)
竹東有條頭前溪,就像這裡山下的後龍溪,當時我走動的路徑現在上面是竹林橋,橋長度應該有八百公尺,當年若在枯水期,我到對岸芎林的方式就是:一路走上河堤,走下河堤,走在乾河床,走到中段還有較深水的區域,水上就是竹腳架鋪窄木板的簡易橋,當你踏在橋上望著前方行進時,就是那個場景夭壽喔奈ㄚ˙捏,水是靜止的,橋卻往下游方向漂移。
記憶猶新,其實過程就是兩種害怕情境的拉扯:視線抬高了橋在漂移,視線放低了孤立無助失足感﹔偶而又會穿插一個“見”:好像有一個不是祂也不是它的“界”。
禪師在如是情境當下如實觀照自己的身心,如實知、見此“顛倒想”是如何升起、如何滅去,這是否就是我們常說的“識得本心”最基本的意涵呢?六祖法寶壇經中的兩則偈語,
【臥輪有伎倆,能斷百思想,對境心不起,菩提日日長。】
【惠能沒伎倆,不斷百思想,對境心數起,菩提作麼長。(?)】
對照讀下來,試問,六祖在這給出的是什麼呢?是對境心數起當下的該當怎麼?還是那個菩提自性沒有所謂的增長?
《惠昕本》無上菩提須得言下識自本心,見自本性,不生不滅。說到這,我又不禁自我反問,早課中,當讀到“如如不動”時,是否就被這美麗詞彙黏著住而忘失後邊的“一切有為法……應作如是觀”?
最末,以一段向學長請益提問對話做為今天報告的結束。
問:共修的功用?
回:以眾靠眾。
問:共修唸佛時要聽自己的唸佛聲。
回:是。
問:共修唸佛時,“莊嚴”同時也是被要求的一個課題。
回:是。
問:有沒有「覺察」到一個現實?
因為每個人的唸佛節奏並不相同,很多時候聽自己的唸佛聲和莊嚴的期待會是在對立面的,這時心會兩邊游移,要做到一心不容易。
今天應該比較像是一個國文老師茶餘飯後的說文,竟說些實踐面的細微枝末。不確定自己說的是否多有不如法處,所以大家輕鬆聽過輕鬆忘掉,船過水無痕。老實念佛。
(講述於2025年10月12日慶讚114年苑慶佛學研討會)
本文同步貼附於
蓮臺山臉書
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permalink.php?story_fbid=pfbid09B5DdtpCHM8GEAijkLaQcWmp5GuZvY73iJsSJqNsSUq7z9oPmMY983X5DKAD3cSjl&id=100057343094686